烂鳃病,主要流行季节为3月至11月,5-7月是流行高峰,一般在水温18℃以上开始流行,水温25℃-30℃时为流行高峰期。
烂鳃病的病原是柱状黄杆菌。引起此病的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,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,在水质好、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。
病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:鳃丝腐烂、尖端软骨外露、常常有粘液和污泥。严重时鳃骨盖内表面充血,有时被腐蚀成一个个小孔,病鱼往往离群游动,体色变黑,头部更加明显。
立春之后,由于水温的日渐升高,越冬棚内日平均水温已达到了22.5℃以上,越冬棚里的罗非鱼苗也越发活跃了起来。但由于养殖密度过高,池塘水质易老化,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,导致罗非鱼苗烂鳃病的暴发。
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处理罗非鱼苗烂鳃病暴发的案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
一、时间地点:
1、时间:2月6日;
2、地点:安桂水产苏圩基地;
3、水质情况:pH:7.0 ,氨氮0.1,亚硝酸盐:0.3;
二、池塘及养殖情况简介:
1、池塘水面约为14亩,水深为1.5-2米;因盖有越冬棚,日平均水温为22.5℃;
2、主要养殖越冬罗非鱼苗,规格为平均150尾/斤,数量约为360万尾;
三、诊断情况:
1、2月6日发现少量罗非鱼苗在塘边漂浮(1到3尾),鱼塘中心也有少量(全塘大概300尾)、无力、慢游、用手容易捕捉,受惊吓而会游下水面,但3-5秒后即会游出水面;
2、鱼苗表面粘液较多,解剖发现鳃部溃烂;
3、因之前曾出现水霉病,基地驻守人员误判为水霉病引起的鳃部溃烂,故使用了净水剂以降低亚盐,同时使用泡腾C颗粒进行泼洒处理,以提高鱼苗的抗应激能力;但由于处理措施不对症,导致鱼苗连续几日出现死亡,且数量日渐增多;
4、2月10日,发现少量(全塘大概50尾)罗非鱼苗头部有伤口,水中可以直接看到罗非鱼苗头部有白色溃烂伤口,背部有白色脱鳞,故诊断应为细菌性烂鳃病;
四、处理方案:
1、2月11日上午起,选用恩诺沙星进行拌料内服,按一包饲料使用200g恩诺沙星进行拌料投喂,连喂5天;
2、在投喂过程中发现药品拌料粘性不好,为减少药品散失,下午拌料时增加鑫洋502粘合剂,5包饲料共拌1000g恩诺沙星,100g的502粘合剂;
3、每日及时捞出死鱼,避免细菌感染;
五、处理后效果:
1、拌料内服过程中,由于之前的用药处理不对症,每日仍有鱼苗出现死亡,及时捞出后做好管理日志记录;
2、2月16日,全塘未观察到有罗非鱼苗烂鳃现象,且死鱼数量为零,观察至2月19日,全塘未再出现有死鱼,显示烂鳃病已治疗成功,且效果显著;
六、小结:
1、烂鳃病为细菌性疾病,在池塘养殖密度过大时容易因鳃部受损而感染,因此放养密度一定要合理把控;
2、每日按时巡塘,做好水质监控,及时发现鱼苗的情况,特别是在诊断时,一定要认真重视,避免出现误诊而未能及时对症处理,导致经济损失;
3、使用恩诺沙星能有效治疗烂鳃病,但在使用过程中,要认真观察喂料情况,避免因药品散失而达不到治疗的效果。
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越冬罗非鱼苗烂鳃病处理的方法,供大家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参考。